查看原文
其他

为什么会辣得嘴疼?今年首个诺奖颁给他们,或为止痛找到新方法

长江健康新媒体 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 2022-07-22

日常生活,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知酸甜苦辣、寒热温凉。但这些习以为常的温度感受与刺激反应,是如何在神经系统中转化为电脉冲的呢?美国两位科学家因这方面的贡献荣获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。



北京时间昨天下午5点34分,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,将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戴维·朱利叶斯和阿登·帕塔普蒂安两名科学家,以表彰他们在发现温度与触觉“感受器”方面所做出的贡献,两位获奖者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奖金(约合736万元人民币)。

戴维·朱利叶斯(David Julius)是美国生理学家。他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,曾获邵逸夫生命科学及医学奖。

阿登·帕塔普蒂安(Ardem Patapoutian),亚美尼亚裔,分子生物学家和神经学家,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拉霍亚斯克里普斯研究所。

戴维·朱利叶斯利用辣椒素(一种来自辣椒的刺激性化合物,可引起灼热感)来识别皮肤神经末梢中对热有反应的传感器。

阿登·帕塔普蒂安使用压敏细胞发现了一类新型传感器,可以对皮肤和内部器官中的机械刺激作出反应。这些突破性发现启动了密集的研究活动,使得我们对神经系统如何感知热、冷和机械刺激的理解迅速增加。

图片来源:央视新闻


我们如何感知世界?

为什么吃辣嘴巴疼、菊花也疼?


从神经层面来看,感知外界刺激的分子受体是人类五大感官系统的生物学基础。其运作过程可以通俗地理解成“接受刺激,传递信号,大脑接收并做出反应”。这个过程需要一类被称为感受器的结构的帮助。它们在特定情况下会被激活。这就像锁需要特定钥匙才能打开一样。

大量科学研究很早就发现了与视觉、嗅觉相关的分子受体。“但在朱利叶斯和帕塔普蒂安之前,我们的理解始终包含一个根本的未解之谜:温度刺激和机械刺激是如何在神经系统内转化为电信号的?”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表示。

外部环境刺激(如高温和压力)激活感觉神经膜上的离子通道受体,产生电脉冲,电信号通过背根神经节(DRG)到达大脑的感觉区域。| 图片来源:kavliprize.org

微信公众号“原理”解释,提到辣的东西,我们都会有一种“热”的感觉,红辣椒会让你嘴巴感觉灼烧,吃完辣椒第二天“身体末端”很有可能也会经历火辣辣地疼。神奇的是,还有一些东西会让我们觉得“冷”,比如薄荷。

1997年,朱利叶斯率先在感受疼痛的神经元上,识别出辣椒素特异性受体分子TRPV1。他证明这是一个热敏受体,可以被辣椒素或43℃以上的物理高温激活,产生电信号。信号沿伤害性传入神经系统上传至大脑。大脑将之解读为“疼痛”的刺激感。所以,辣觉被科学地定义为痛觉。

朱利叶斯证实,TRPV1广泛地分布在人类身上。这就解释了为何辛辣食物进出身体时,上下都会有灼热感。

在TRPV1基础上,TRP通道在温度感知中的作用被进一步确认。朱利叶斯和帕塔博蒂安独立使用化学物质薄荷醇,识别出TRPM8受体,这是一种会被寒冷激活的受体。

TRP通道作为热感受器。| 图片来源:kavliprize.org

科学界还发现TRP通道更多的家族成员,包括“芥末感受器”TRPA1、会被百里香等香料激活的TRPA3等。

阿登·帕塔普蒂安和同事识别出了一个基因,在进一步的研究中,该基因的通道被证明可以调节血压、呼吸和膀胱控制等生理过程。

诺奖首度“花落”疼痛领域

或为止痛找到新方法


我国相关基础研究、医学研究领域的专家解读:“诺奖首度‘花落’疼痛领域,是医学文明的重要里程碑。麻醉领域中,镇痛、镇静和肌松是三大要素,诺奖正是对于‘镇痛’发展的高度肯定。两位科学家的研究将为解决多种疼痛药物靶点、乃至人工智能模仿触感等带来启示。”

机体与外界接触有五种感官——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味觉、触觉,两位诺奖科学家研究的是可以更近距离认识世界的“躯体感”(触觉),并在各自独立研究领域发现了人体感知温度、压力及疼痛的分子机制,为与触觉相关的生理疾病研究提供重要依据。

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韩清见介绍,自己研究小儿自闭症会有痛觉缺损,基础研究进一步发现,也与TRPV1有关。此外急性瘙痒(如寻麻疹患者等),原因是机体组胺激活了TRPV1通道,导致瘙痒症状。

【链接】
百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亦是一部人类与疾病的“战斗史”


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1901年首次颁发,至今已走过120个年头。
多年来,该奖项得主潜心研究、不断探索,寻找着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新方法,造福全人类。这个奖项,亦是一部人类与疾病的“战斗史”。
如今,糖尿病已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,但在二十世纪之前,它曾被看作“不治之症”。
直到1921年,弗雷德里克·班廷及其同事从狗的体内分离出消耗糖所需的活性物质,并把这种物质注入一条患有糖尿病、濒临死亡的狗,这条狗的病情很快出现好转。这种物质正是胰岛素,无数的糖尿病患者因此过上正常生活。
班廷则获得了1923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,当时年仅32岁的他,成为迄今为止该奖项的最年轻得主。
青霉素的发现,同样意义重大,这让人类不再恐惧细菌感染,平均寿命得以显著延长。亚历山大·弗莱明等人,因此获得1945年的诺贝尔奖。
屠呦呦。
除此之外,最为中国人熟知的,是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抗疟药物青蒿素,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,以此为基础的疟疾疗法,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。
过去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名单

2020年

美国和英国科学家Harvey J.Alter,Michael Houghton,Charles M.Rice获奖,以表彰其“发现丙型肝炎病毒”


2019年

美英三位科学家William G.Kaelin Jr,Sir Peter J.Ratcliffe和Gregg L.Semenza获奖,获奖理由是“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的可用性”


2018年

美国科学家James P.Allision和日本科学家Tasuku Honjo获奖,获奖理由是“发现了抑制负面免疫调节的癌症疗法”


2017年

三位美国科学家Jeffrey C.Hall,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.Young获奖,以表彰其“生物节律的分子机制方面的发现”


2016年

日本科学家Yoshinori Ohsumi获奖,获奖理由是“发现了细胞自噬机制。”




扫/码/加/入  “健康生活交流群” 


·



分享健康生活方式get健康知识


来源|综合新华社、中新社、澎湃新闻、上观新闻报道等

编辑|费吟梅

出品|长江健康传媒






往期推荐


武汉正式启用!事关医保!

50多个娃赶来“凑热闹”!大家都说好上加好!

最热国庆假期?适不适合出去玩看体质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